如何診斷
首先,醫生會先以目視或觸診的方式觀察口腔黏膜,了解是否有病變的徵兆,若懷疑有口腔癌或癌前病變應進行組織切片檢查,藉以區分良性或惡性病變。
一旦確診為口腔癌,須透過一系列的檢查瞭解癌症情況,確定是否僅有原發病灶或侵犯其他器官的可能,如電腦斷層檢查、核磁共振造影、X光檢查、超音波檢查、全身正子檢查等等。
一系列檢查結束後,醫生會依患者的病變情況做分期,確立後續的治療方式及預測疾病的發展情況。目前口腔癌的分期是根據 TNM 系統來決定「原發腫瘤大小 Primary Tumor (T)、有無頸部淋巴結轉移 Regional Lymph Nodes (N)、是否有遠端轉移 Distant Metastasis (M) 」。
口腔癌分期
第零期
原位癌腫瘤,病變細胞侷限在口腔黏膜上皮內。
第一期
腫瘤小於或等於2公分,且無頸部淋巴結或癌細胞轉移至遠端器官。
第二期
腫瘤介於2-4公分,且無頸部淋巴結或癌細胞轉移至遠端器官。
第三期
腫瘤大於4公分或任何大小,或單側有一個小於或等於3公分的頸部淋巴結轉移至其他區域(顎下區、頦下區、上頸部、中頸部、後頸部)。
第四期
腫瘤侵犯鄰近組織(如食道、甲狀腺、環狀軟骨),或有超過3公分的頸部淋巴結轉移,或是淋巴結轉移的數目超過一個、轉移至遠端器官。
確定癌症分期後,醫生會決定適合的治療方式,早期發現的個案五年存活率接近八成,且通常只須進行小型手術。
五年存活率
以2008-2012年口腔癌的治療情況為例,各期別重點整理與五年存活率如下:
期別\類別 | 原發腫瘤大小 (T) | 有無頸部淋巴結轉移 (N) | 是否轉移至遠端器官 (M) | 五年存活率 |
第零期 | 情況不明 | X | X | 76.7% |
第一期 | ≦ 2公分 | X | X | 77.4% |
第二期 | 2-4公分 | X | X | 68.3% |
第三期 | > 4公分 | V | X | 54.7% |
第四期 | 腫瘤侵犯鄰近組織 | V | V | 33.2% |
治療方式
治療方式依臨床分期而有所不同,如手術、化療、及放射線治療,原則上以手術方為主,化療及放射線治療常合併於晚期術後的病患。
手術程序大致分為三部分:原發部位切除、頸部淋巴結廓清、傷口重建。第零期及第一期的病患大多只須切除原發部位,第二期以上須加上頸部淋巴結的清除,若屬於三、四期的口腔癌,因原發部位切除的面積較大,常需要進行傷口重建。
單純的放射性治療對於一、二期較小的腫瘤有效,可作為手術的替代療法,對於三、四期等晚期的病人,就必須合併手術及化療。
口腔癌篩檢資訊
口腔黏膜檢查主要是由醫師視診或觸診,目的是及早發現口腔癌的病灶並給予治療,同時也藉由教導衛教知識,幫助受檢者戒除檳榔或吸菸。
補助對象:
- 30歲以上嚼檳榔(含已戒檳榔)或吸菸民眾
- 18至未滿30歲嚼檳榔(含已戒檳榔)原住民
提供每2年1次的口腔黏膜檢查。
篩檢地點
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、耳鼻喉科之醫療院所,原住民朋友須攜帶戶口名簿。
口腔癌的預防除了避免接觸檳榔、菸、酒等危險因子外,平時更應該養成自我檢查、定期篩檢的好習慣。記得哦,平時若發現異樣,或有超過二星期以上仍未癒合的口腔病變,應立即就醫檢查。
參考資料:
衛福部國民健康署、台灣癌症基金會、高醫醫訊、IHEALTH